【媒體關注】高麗君:受益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蒙古族大學語文教師
(烏海日報訊)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利于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進步。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學習、掌握、使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愛國愛黨的具體表現。在烏海職業技術學院,有一位蒙古族“80后”大學語文教師,她從小就接受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她就是高麗君副教授。
進入小學后,高麗君的父親毅然讓她選擇雙語教育。多學一種語言多一條出路,這是父親對她的忠告。80年代中期的內蒙古偏遠鄉村,基礎教育條件遠比不上現在,當時既想接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又想學習民族語言文字課程,只能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當時,高麗君每日需步行近五六里地才能到學校,除了接受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的《語文》等課程外,她還和一些蒙古族小朋友一同上《蒙古語文》等課程。有時別人在玩耍,而她還在學習。在各門課程老師認真和執著的教育下,她漸漸習慣了這種學習模式,并喜歡上雙語學習。小學畢業時,她可以用蒙古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文字寫作文,并為之自豪。進入中學后,她的雙語學習優勢便體現了出來,學習成績常常名列前茅,學習興趣隨之越來越濃。也就在那時,她喜歡上了詩歌、散文、小說等中國文學作品,在課余時間盡情地飽覽群書。
2000年高考,因為雙語教育的優勢,高麗君以優異成績考入內蒙古大學,并堅定地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曾有家鄉人和同學問她,你是蒙古族,為什么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學起來會不會吃力?她回答,漢語是我們都應掌握的通用語言,學好漢語言文學才能更深入地研究中華文化,才能有更寬廣的發展前景。因為之前扎實的學習基礎,雖然她是少數民族,但她的漢語水平和寫作能力并不比其他同學差。大學四年里,她在內蒙古大學這所自治區最高學府里,深刻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亙古綿延,更加堅信自己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在此期間,她還從零起點開始學習了英語,通過了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考試。
大學畢業后,高麗君通過公開招聘,進入烏海職業技術學院任教,成為了一名高校教師。雖然在工作中采用國家通用語言授課,但她沒有拋棄民族語言,平日里喜歡聽一些蒙古語歌曲和廣播,也喜歡讀一些蒙古語詩歌。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在工作兩年后,高麗君又報考了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并被中南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錄取,選擇了唐宋詩詞研究方向。在中南民大,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國五十六個民族的團結一心,感受到了各民族文學藝術的燦爛,感受到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共同學習發展的魅力。讀研期間,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再次回到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工作崗位的高麗君,既在黨政辦公室從事綜合文書工作,又擔任少數民族預科班班主任,還承擔著全校學生的《大學語文》課程安排和教學任務。隨著與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深入接觸,她發現有的學生漢語書寫能力較低,有時甚至連簡單的漢字也會寫錯,漢語表達方面有時也有邏輯錯誤。那時她就在想,假如他們從小開始就能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程,那進入大學學習時會輕松很多,個人發展和選擇也會更多元化。從教十幾年來,高麗君一直堅守著“立德樹人”的初心和使命,先后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完成多項科研項目,曾榮獲2次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還被評為“烏海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文字的國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傳承中華文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我個人成長的印記看,留下了太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優勢的足跡。走出偏遠的小山村,進入自治區最高學府讀書,成長為高校教師;擺脫貧困,走進幸福小康生活......”高麗君說。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