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日報】九萬里風鵬正舉——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巡禮
內蒙古日報2013年10月30日報道 2005年,在美麗的烏海市濱河新區,在烏海市委、政府科學決策,積極努力爭取下,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烏海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成立。它與2004年批準的內蒙古工業大學烏海學院是一個實體,兩塊牌子。該校是目前烏海市惟一一所普通高等職業院校。
近10年來,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在院黨委領導下,充分發揮學院人才優勢,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線,以教育教學工作為中心,立足烏海市,面向內蒙古,輻射中西部,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深化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條內涵式的發展道路,為自治區新型工業化,特別是為烏海市轉型提質、富民強市戰略提供了技術、人才、智力服務。成為自治區首批示范高職院校建設單位,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工學結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路向前一路歌
漫步黃河岸畔這片占地700畝的美麗校園,教學區、行政區、實驗實訓區、文體活動區、生活區等5個功能區域錯落有序。經過多年發展,學院教學建筑面積已達18.49萬平方米,綠化面積達到16.33萬平方米,擁有運動場地面積8.94萬平方米。學院館藏圖書達到38萬冊,固定資產投資達2.58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近5500萬元。奧體中心、網乒中心等場館共享資源近5億元。
追尋烏海職業技術學院的足跡,可以看出這是一所充滿生機和朝氣,正蓬勃發展、日新月異的學校。建校以來,學院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08年人才培養水平評估獲得“良好”等級。
建校時間較短,但已建成液壓傳動與氣動技術、發電廠電氣設備、分析化學、煤礦開采方法等自治區級精品課程,建成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實踐教學團隊,建成應用化工技術、機電一體化、礦山機電等自治區級品牌專業,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獲批成為中央財政支持的高等職業學校重點建設專業,機電一體化專業獲批成為中央財政支持的高等職業學校重點建設實訓基地。
學院學生參加全國和自治區級技能大賽表現優異,在參加的6項全國高職技能大賽中,89人次學生獲獎;參加自治區高職技能大賽16項,117人次獲獎,參加自治區科技作品大賽4項獲獎。
學院獲準建立了國家職業資格鑒定站(所)4個,已取得74個國家職業資格鑒定項目。有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40人,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質量督導員6人。累計技能鑒定人數5045人,取得各類資格證書的人數達到3356人。2012年該院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被評為自治區優秀鑒定所。
學院對外交流廣泛,合作辦學深入推進。烏海市人民政府與內蒙古工業大學共同簽署了校地合作協議,學院與英國斯旺西城市大學和三一圣大衛威爾士大學就學生培養等問題達成合作意向,與區內及京津地區6所國家級示范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
一路走來,學院先后榮獲自治區文明單位、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全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自治區實績突出的領導班子、全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服務先進單位、全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單位、自治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安杯”等榮譽稱號。
實用人才受追捧
作為自治區西部“小三角”區域內建校最早、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高職院校,烏海職業技術學院立足地區急需煤焦和氯堿化工實用人才需求,遵循職業教育規律,調整優化專業結構,重點面向第二產業加強相關專業建設,積極主動承擔為區域經濟建設培訓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
目前,學院圍繞地區產業結構特點,建成了適應烏海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化工、煤炭、機電、電力、建筑、管理、教育7大門類37個專業。并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著力推進質量工程,打造特色專業。
為加強教學工作,學院定期召開教學工作會議和實踐教學專題研討會研究教學工作;通過推進“質量工程建設”,開展優秀教學質量獎評選等活動,提升了教學質量。并積極爭取資金和政府支持,強化實踐教學和實訓基地建設,改善了辦學條件,3年投入各項日常教學經費達6211.04萬元。學院形成了領導重視教學、經費保障教學、輿論導向教學、管理服務教學的良好氛圍。
在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上,學院積極創新,按照“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四個合作”原則,以及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五個對接”辦學要求,積極構建了“政校企合作、課崗證融通、教學做一體”的辦學育人模式,開創出職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局面。
2011年12月,烏海市在自治區率先成立了地方高等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委員會主任由烏海市市長親自擔任,截至目前,這仍是全區惟一一家。委員會定期召開例會,研究解決烏海市高等職業教育的建設與發展,這為學校深化政校企合作創造了“天時”,學院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得到及時迅速解決,并形成了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院主體的辦學模式。
學院探索出“課崗證融通”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實用人才。這一模式,以“零距離”上崗為目標,即課程與崗位對接、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融合的模式。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及考證引導等有力措施,積極推進“雙證書”制度,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2013屆畢業生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達到98.17%。“課崗證融通”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連續3年達到90%以上,在自治區同類院校中位于前列。10年來累計培養畢業生6124名,其中有4289名畢業生服務于烏海及周邊工業企業,占畢業生總數70%以上,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學院還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手段,實行教學做一體化,利用實驗、實訓、生產和服務一體化實訓基地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基本形成了“專業基礎技能訓練、專業單項技能訓練、專業綜合技能訓練、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逐級提高、能力遞進”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學院通過內外建設并舉的方式建成了專業基礎、模擬仿真、專業核心技能、專業綜合技能和崗位生產技能等多形式、多層次和多功能的校內實訓室90個,建成了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78個,合作企業106家,極大改善了實踐教學條件。其中包括中央財政支持“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實訓基地”和“應用化工技術實訓基地”、與CISCO公司合作建設計算機網絡實訓室、校企共建汽車駕駛員培訓基地、中高職共用實訓基地。學院實踐場所占地面積達4.69萬平方米,生均9.82平方米,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達到11000多元,在自治區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
這一系列有效措施讓學院的畢業生成了“香餑餑”,他們有的走上了領導崗位,有的成為企事業單位的技術骨干,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廣受社會好評,用人單位滿意率高達95%以上。在烏海錦達物流公司里,半數以上中層干部來自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在烏海市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陜汽新能源專用汽車有限公司中,2/3的班組長是學院的畢業生。該公司黨委書記倪栓勛對學院的畢業生贊不絕口:“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能吃苦、綜合素質好,烏海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信得過。”
社會服務勇擔責
在學院的建設發展過程中,烏海市委、政府對學院始終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全力支持,特別是在資金和政策上進行傾斜,在全區率先將市體育中心、圖書館、科技館等公共活動場館和設施給學院共享。2011年,烏海市政府還償還了學院建院以來的全部債務,并開始每年下撥經費150萬元用于支付兼職教師的工作量酬金。目前,學院正在建設自治區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烏海市委、政府一如既往地給予大力支持。為做好示范院校創建工作,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學院將建成在西部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職業院校。
地方政府的支持成為學院發展的堅強后盾,為此,烏海職業技術學院也始終將社會培訓作為高職辦學的重要職能,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學院科學編制培訓規劃,創新培訓形式和方法,建立穩定的培訓專家師資庫和相對穩定的培訓項目,提高培訓質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學院作為烏海市技術人員培訓基地、烏海市第二產業員工培訓基地,積極為烏海市企事業單位、行業和社會人員開展崗前技能、在職提高、繼續教育等社會培訓。近3年來,學院的電大和成人教育辦學規模穩定,榮獲了全區電大績效顯著進步獎和電大品牌特殊貢獻獎,被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認定為自治區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
學院不斷面向全市及周邊地區開拓培訓市場,擴大培訓規模,近3年,累計為烏海市及周邊地區進行社會培訓共計35688人次,實現服務收入400萬元。學院還有31名教師入選烏海市專業技術人員專家庫,主持或參與企業的工程與技術改造項目,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員工培訓和解決技術難題。
良師隊伍保教學
桃李芬芳,教壇生輝。能培養出廣受用人單位歡迎的畢業生,在于學院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學院自成立以來,極為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通過引進、培訓、進修、企業頂崗實踐等措施,努力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和能力,提升專業教師的職業技能,已經形成了一支規模適度、業務精湛、結構合理、作風優良的專兼職教師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工260人,其中專任教師147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教師86人,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87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9.18%;具有雙師素質的專任教師82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6%。先后涌現出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學名師、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壇新秀、自治區級教學團隊。
為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技能,學院實施了青年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十二五”期間,所有青年教師將輪訓一遍。近3年,已先后選派4批次35名專業教師赴區外示范高職院校進行為期半年的培訓學習,選派48名骨干教師分別參加自治區級、國家級和德國、加拿大等國際培訓。
為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學院利用寒暑假組織教師赴企業實踐鍛煉689人次,期間55名教師參加技師和高級工理論、實操培訓,通過了不同工種的技能鑒定并獲得了執業(職業)資格證書;同時以賽代訓,先后開展了說專業、說課、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等競賽活動。
學院還巧用企業人才資源,建立了一支以企業一線技術人員、能工巧匠為主體的兼職教師人才庫,現共有165名兼職教師承擔校內實踐和頂崗實習等課程的教學任務,為學院培養高質量的技能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3年來,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教師的科研能力不斷提升。學院教師共承擔了科研項目89項,主持市級及自治區級科研課題22項,獲得自治區教育重大改革和發展項目課題1項,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三等獎課題1項。有1名教師榮獲第四屆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一等獎。
校園文化育良才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學院黨委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立了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工作格局,形成了高效的黨政齊抓共管、專兼職隊伍相結合、全院各部門緊密配合、學生自我教育的學生管理教育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通過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黨團組織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學風建設及學生日常管理等措施,促進學生養成良好道德規范,特別是借助校園文化活動,寓教于樂,潛移默化提升學生道德素質。
學院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堅持走精品校園文化建設路線,除了開展校園文化節、宿舍文化節等校園專題文化活動外,特別注重體現高職特點、融合校企文化特點的文化活動,如開展社校、校論聯誼活動,開展各種規格形式的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為學生了解社會、展示才華、鍛煉才能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不僅使學生形成了尊師明理、勤勉勵志、重技強能、樂學致用的學風,而且為學生在全國和全區多項技能競賽中獲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院品牌活動有經典誦讀大賽、社團文化節、校園主持人大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新生入學教育系列講座、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等。同時,經常性舉辦校內技能大賽,包括建筑測量大賽、金工技能大賽、繪圖技能大賽等職業技能大賽,以賽促訓,以賽促學,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還把企業的管理理念融入校園文化,做成標語讓學生耳濡目染,邀請企業領導、人事主管做講座,把企業的實際需求和用人標準融入日常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認知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通過開展就業、創業指導講座等多種形式和渠道,積極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擇業觀念,引導學生面向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站在新起點上,迅速成長的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它正以澎湃的活力,更加寬廣的胸懷,擁抱著波瀾壯闊的發展大潮,努力為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更大作用,創造屬于自己的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