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日報】助學與育人同步 資助與教育并舉--烏海學院幫困助學工作成效顯著
烏海日報2012年2月8日訊 從2007年開始至今,烏海學院共為1000多名交不起、交不齊學費的學生辦理了綠色通道入學手續,確保了所有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都能按時入學;發放各類助學金850多萬元,使4362名學生得到了資助;發放臨時困難補助55萬元,為家庭突遭不幸的困難學生解決了燃眉之急;為153名學生辦理了生源地貸款,學院償還風險保證金和利息28萬元;為230多名烏海籍低保家庭學生減免學雜費105萬元,有效地解決了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學問題;為品學兼優和家庭困難的學生發放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學院獎學金246萬元,為學生的快樂成長送去了溫暖的陽光。
五年來,沒有一名學生因貧失學,沒有一名學生因貧輟學,烏海學院連續三年被自治區教育廳評為“全區普通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先進達標學校”,自治區財政廳2011年為烏海學院下達國家助學金貸款獎補專項資金15萬元……這些幫困助學工作的一個個剪影,充分反映了烏海學院近年來幫困助學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領導重視,措施得力,加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力度
在學院黨委的領導下,學院制定了一系列資助工作規章制度,如《烏海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烏海學院獎助學金的管理與評審方案》等10余項措施和規定,為更好地開展助學工作提供了依據,在制度層面上保證了學生資助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
學院成立了以院長為組長的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學生助學管理中心統籌規劃和具體實施資助工作,配備了專職工作人員、固定辦公場所和網站,實現了政策、資金、機構、人員全部到位,有力地保證了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
經過五年的探索和實踐,學院已經建立了翔實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資料,形成了一套科學有效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和以國家助學貸款、困難補助、減免學雜費、勤工助學、獎學金等措施為主的較為完善的資助體系,為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供了重要的載體。
除此之外,學院領導還提出了加快和深化實施資助工作三大舉措: 一是加快爭取社會力量設立獎助學金的步伐,擴大社會各界對困難學生的資助面,宏業集團和藍夢酒店為學院品學兼優的困難學生發放獎助學金一事在學院引起強烈的反響,進一步促進了校企雙方的深度合作;二是實行院系兩級資助,關注和引導困難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和職業生涯導航;三是完善師生愛心捐助,集中幫扶因突發因素而導致的特困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困難并順利完成學業。
以人為本,感恩育人,全面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院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政策,在做好物質幫扶的基礎上,注重情感關懷,通過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能力,為學生鋪就成才之路。為此,學院精心選擇了感恩教育這一載體,為貧困生分憂解難,讓貧困生感到在他們貧困的家庭后面還有學校、社會這個大家庭支撐著他們的學業,關心著他們的生活。
為了喚起學子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學院精心拍攝了“眷眷父母心”的校園照片,把新生開學父母送子女入學的真實場景拍攝下來,在感恩教育時給同學們看。同學們看著衣著樸素的父母為子女背負行囊、親手鋪被褥、臨別細叮嚀的情景,不禁潸然淚下,決心報效父母,分擔家庭責任。畢業時學生們都發自內心的希望老師能把照片送給他們留作一生的紀念。
在感恩教育活動中,學院要求學生主動寫信向自己的父母表示生日祝福;建立記賬本,精心計算父母在自己身上的投入,定期向父母匯報自己的消費情況。學院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大學生樹立感恩意識、責任意識、自立意識,更加懂得回報父母、回報他人、回報社會。許多學生在履行學校感恩教育要求的時候充滿了自責和反思。“我是打電話才知道爸爸媽媽生日的。我覺得自己很不孝,從小到大都沒有給父母寫過信,也沒有很認真地當面對爸媽說過一句感謝的話,真的太慚愧了。”一名赤峰籍的學生真誠地說。更多的同學則表示,算賬以后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太多了,今后勤儉節約不說,更要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
學院始終堅持資助與教育并舉、助學與育人并重的原則,努力做到“不讓生活困難學生落淚、不讓學習困難學生掉隊、不讓心理困惑學生后退”,構建了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大學的長效機制,讓家庭困難的學生插上了實現夢想的翅膀。(張佳文)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