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焦裕祿》觀后感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組織觀看電影《焦裕祿》,看后心潮澎湃,勾起了我的回憶。最早對焦裕祿的認識來自中學課本里的一篇課文,幾十年過去了,只記得課文中描述焦裕祿用鋼筆頂著肝區忍痛工作的情景。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我在《烏海日報》當記者。當時報社發了一本培訓新入職采編人員的書,是新華社社長穆青等人采寫的人物通訊的集子,里面收錄有穆青、周原、馮健采寫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鐵人王進喜,種棉大王吳吉昌等。當時是從如何學習采寫人物通訊的角度,反復讀這些通訊文章,向這些新聞界的前輩學習寫作技巧,但常常讀的熱淚盈眶,受感動,也受教育。焦裕祿等模范人物,親民愛民、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科學求真、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也深深地映入我的腦海。焦裕祿在我心中就是黨的好干部的楷模!
影片反映的是1962年12月,焦裕祿同志調到蘭考縣,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當時,蘭考縣遭受最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焦裕祿上任時值天寒地凍,風雪交加,百姓背井離鄉去逃荒。焦裕祿上任第一天率領縣委一班人來到了火車站看望逃荒的群眾,現場辦公,發放賑災物資。這就是焦裕祿,在群眾最需要、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面前,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迎難而上,為群眾辦實事,解民憂解民難。
他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楷模,風里來雨里去,在田間地頭,在沙丘在林場,在百姓家里,他治理蘭考“三害”規劃辦法,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科學求實,務實為民!
影片中焦裕祿與縣委第二書記吳榮在黃河岸邊有一段對話,吳認為先黨后民,焦裕祿認為,沒有人民,就沒有黨。只要讓人民過得好,黨才能好。吳會為干部安排特供證,為焦家送大米、雞蛋,焦裕祿則不然,他會想到群眾,想到困難群眾,盡心盡力為了群眾謀事辦事干事。為了留住人才治理沙丘,他會將大米送給林場的大學生,在大學生離開蘭考時,他追到火車站去送別,用真情真心留下人才;為了暖人心,他會冒著大雨半夜生著病跑到相見他的大爺家中;為了調集救濟糧,他會勇于擔當;他會因為經常周濟有困難的人,讓家人生活拮據;他取消特供證,嚴格要求家人,艱苦樸素,清正廉潔,不搞特殊待遇!
焦裕祿同志在蘭考縣僅僅工作了一年多的時間,他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為人民鞠躬盡瘁,直至最后積勞成疾,不幸在鄭州病故,時年42歲。60年過去了,他依然活著,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以焦裕祿同志為鏡子,我們有些干部,下鄉前呼后擁,進了村入不了戶,不會與群眾講話,只會看領導眼色,不問群眾需求。喜歡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私心作祟,不敢擔當,甚至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在體制內將個人利益最大化,將黨的利益、群眾的利益置之度外,損害干群、黨群關系,墮落蛻化變質為腐敗分子,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蘭考縣時指出,“我們要看焦裕祿是怎么做的,對照自己,見賢思齊”。焦裕祿是中華民族的時代楷模,他那高尚的情操,已經凝結為一種崇高的精神,一種寶貴的民族財富,成為黨員干部心目中一面永遠鮮艷的旗幟。我們要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弘揚焦裕祿精神,以焦裕祿同志為鏡子,高標準嚴要求,在對標立規中找差距,發揚好的作風,按照“三嚴三實”要求,服務師生,做廣大師生滿意的黨員領導干部。
(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侯麗敏)
用戶登錄